中国特色扶贫成就彰显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九游网址
作者: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张体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239万人。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8年的1.7%,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扶贫开发、90年代“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新时期两个阶段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践证明,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党中央不仅持续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和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而且强调和采取了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的一系列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在具体实践中,以云南为例,始终根据省情适时调整和转变扶贫开发战略,由单纯强调经济发展的开发式扶贫向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型扶贫转变;由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到村到户精准扶贫相结合“双轮驱动”转变;由单纯强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外在的“造血”功能向增强贫困人口素质和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内外结合的“造血”功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型扶贫向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联动的“大扶贫”格局转变。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从解决温饱、巩固温饱、缩小差距,转变为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即“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及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以扭转。
脱贫攻坚取得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结合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中国坚持“滴水穿石”和“钉钉子”精神,将贫困地区“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推动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找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为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产建设一起抓,形成脱贫致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坚持抓好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双推进”,筑牢扶贫第一线的“战斗堡垒”。
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分不开。一是体现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不能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精准扶贫方略就是要帮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摸索出适合的致富路线,这正是“共同富裕”理论原则的发展和延伸。二是体现了两个“重中之重”的思想。“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贫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在“三农”工作中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两个“重中之重”突出了脱贫攻坚是“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尤其需要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合力攻坚。三是体现了扶贫机制创新的思想。中国特色治贫之路,创新并探索出了精准识别机制、投入增长保障机制、精准扶贫资源动员及整合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督查考核及动态管理机制、能力建设等。四是体现了科学扶贫的思想。以“一盘棋”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是体现了内源式扶贫的思想。内源扶贫强调的是贫困地区内在的自我发展,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培植造血机能。强化贫困主体能力建设,培强贫困主体内生动力。六是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最鲜明特征,创新发展了中国的扶贫思想,为人类的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