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网址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九游网址

时间:2019-10-2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70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迎着朝阳出发,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指导,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联合推出“国史讲堂”系列理论视频,梳理70年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敬请关注。

  本期嘉宾简介:

  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成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精彩观点:

  ·回顾新中国走过的70年路程,能不能坚持这样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至关紧要。可以说,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什么时候违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什么时候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或者困难。实事求是包括怎样处理外国模式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都是需要很好解决的。

  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果?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小平同志说的“搞活”。搞活,解除旧体制的束缚,让人民群众自己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还有一个叫“松绑”,松什么绑?松旧体制之绑。原来的体制对企业也好,对个人也好,捆得太紧了,大家的这个积极性发挥不出来,所以,要松绑。一松绑,放开了,搞活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都出来了。所以,国家发展充满了活力。

  ·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里面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如果这14亿人没有任何方式把他们凝聚起来,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是,如果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就会发挥非常大的改天换地的作用。

  讲座实录:

  各位网友大家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70年的路程,这70年,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同时,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根据我的研究,我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体上概括为十条,下面我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些经验。

  一、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是一条认识路线问题。回顾新中国走过的70年路程,能不能坚持这样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至关紧要。可以说,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国情,从实际出发,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什么时候我们的工作就会比较顺利。什么时候违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什么时候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或者困难。

  实事求是包括怎样处理外国模式与中国国情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都是需要很好解决的。譬如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总体上学习借鉴了苏联经验和模式,有些是非常宝贵的。当时某种意义上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使我们的制度有了一定的中国特色。譬如说,1931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一看这个名字,大家就不难理解,照搬了苏联。但是到1949年的时候,就没有再用苏维埃的名称,而是建立了我们自己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权。1949年开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到1954年,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样的制度具有中国特点。

  当然,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时候也一度犯过脱离实际,不实事求是这样一些问题或者错误。比如说大跃进时期,想中国更大的发展这是好的,但是有没有脱离中国的现实呢?有没有尊重中国的现实呢?这里面就有一些问题,比如当时刮的浮夸风。所以,脱离实际,违背实事求是,会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党更多的时间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比如说现代化,原来是想到20世纪末就实现现代化,但是,再看一看当时的实际情况,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时间,所以小平同志说,本世纪末,目标是建成小康之家,这就符合实际了。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也符合新时代的实际。

  二、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治国方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想70年的路程,可以发现,走什么样的道路,制定和坚持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什么样的治国方略,对于中国的发展至关紧要。全国人民充满了奋斗精神,也满怀着美好的愿景和希望。问题是怎么实现呢?如果路线错了,那就很难顺利达到我们的目标。路线正确了,治国方略正确了,我们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我们的任务,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关键抉择。为什么会确立这样的道路和方向呢?这也是实践当中获得的科学认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但是,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也发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不是完全准确呢?是不是完全科学呢?党中央指出了里面存在的问题。小平同志当年也曾经说过一个例子。他说,我在广东听说,农民家里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怪得很啊。怪不怪?当然怪了。如果让今天的年轻人来听这个例子,好象觉得很悬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如此重大的问题,怎么可以用两只鸭子来加以区分呢?是不是小平同志举个例子、开个玩笑、幽默一下呢?不是的。我在农村待过十年,那个时候规定,农民必须以主要精力从事集体生产,有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搞一点家庭副业,但是绝不能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怎么解决多与少的问题呢?全国几乎所有地方都规定了数量界限,养几只鸭子、几只鸡、几只鹅、几只羊。不超过,说你是社会主义,如果超过了,就是资本主义。所以就有了养三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养五只鸭子就是资本主义这样的现象。

  总结这样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一定要科学认识,关键要从实际出发,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就确立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来进一步明确,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中国的发展至关紧要。怎么紧要?举个例子。从十三大开始,一直到十九大,连续七次党代会,不要说党代会的内容,就说党代会报告的标题当中,每次都有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或者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发展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政治和政策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从1949年开始确定的国名、国号,一听这个名称里面两个字:人民,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国家的人民性质。所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起代行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共同纲领》全文6200多个字,里面就有176个“人民”,所以,足见其人民的色彩。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当时组织全国1.5亿多人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我们现行的宪法,也就是2018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面有360多个“人民”这个词,而且有四处地方用了“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我们国家的人民性质。因此,我们党也多次强调,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有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什么时候充分地发挥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就能够不断进步。

  比如说浙江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就很有典型意义。它的特点不是国家给了它多少的投资,设立了多少个项目,关键就是改革开放一开始,放宽政策,让人民群众自己去创业、自己去从事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从事各种各样的经营,老百姓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民营经济发展了,经济也就搞活了。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中国的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就是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总结这样的经验,我们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果?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小平同志说的“搞活”。搞活,解除旧体制的束缚,让人民群众自己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还有一个叫“松绑”,什么松绑呢?就是1984年,福建一批企业家给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写信,题目就是“请给我们松绑”。松什么绑?松旧体制之绑。原来的体制对企业也好,对个人也好,捆得太紧了,大家的积极性发挥不出来,所以,要松绑。一松绑,放开了,搞活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都出来了。所以,国家发展充满了活力。松绑也不是绝对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要加强管理、加强引导,严格按照法律来办事,而且要有正确的道德导向,活和管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一条重要的经验。

  四、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

  年纪大的同志都知道,我们过去,甚至到80年代、90年代初,还都使用各种各样的票证。什么票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当中就列举过,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等等,如果再列出来,多了,我们自己经历过的,粮票里面还分米票、面票,还有其他的,油票、收音机票、自行车票,往小了说,过去我们还用过花生米票、柿子饼票,这些东西平时买不着,都是逢年过节发一张票,可以去买一点。一些大件还需要工业券。为什么会用这些票呢?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发展不够,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但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40多年的成就,我们看得很清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忍饥挨饿、缺衣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这就涉及到我们的治国方略,到底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最大的拨乱反正,就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当时邓小平称之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移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移到各方面的改革。

  如果进一步往深里挖掘,我们就会知道,所有的这样一些中心也好,重点也好,都取决于我们对主要矛盾的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两个,就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解决这样两个矛盾,我们的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什么呢?反帝反封建。1949年之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特别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八大说了几句话,当时说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个表述某些地方不完全理想,但是总体上来说精神是对的,就是要尽快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上来。但是很可惜,八大之后没多长时间,我们又改变了这个主要矛盾,认为我们的主要矛盾还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既然是这个矛盾,我们的主要工作就不是抓经济建设了,就变成抓阶级斗争了。所以,这里面的教训我们都知道。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历史决议明确,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几十年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到了十九大,时代发展进步了,我们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了,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在质上没变化,但是从量上来说,我们现在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而是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的社会生产也不能单纯说它落后了,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由此就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提出,我们现在需要高质量的发展。

  所以,坚持这样的宝贵经验,我们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一大农业国、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第二大吸引外资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五、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的关键一招和活力之源,不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其中具有关键性的节点,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这样的改革开放是总结历史的经验,也包括教训而作出的关键抉择。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就分析了当时的转折,指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其他有关方面的体制的改革,通过改革,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完善了我们的制度,使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特别是年纪偏大一点的同志,都可以比较一下,40年来,就我们个人而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最简单的,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衣,当年改革开放之前,穿衣服、买布匹是需要布票的,当时石油化工还没很好发展,如果能有一些的确良的衣服那是很新奇的。吃,定量供应,每个月十几斤、二十几斤,最多三十斤粮食。还有粮票,没有粮票,吃不着饭。住,当年住房普遍困难,很多人从大学毕业以后住的什么?就是80年代还住的筒子楼。至于行,现在你想想看,全国老百姓当中,自己或者自己家里拥有小轿车的有多少?想一想,在30年前,40年前,可能吗?想都不敢想。所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从国家、从社会、从个人来说,都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当然,也是我们现在以及今后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六、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崇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断建设和完善国家法治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我们还是非常重视法律的,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当时就起代行宪法的作用,很快,我们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基本法律,什么法律呢?就是《婚姻法》。《婚姻法》针对的是什么呢?针对的就是千百年来,包括当时还存在的很多封建丑陋的那些现象,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婚姻法》开宗明义规定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婚姻,废除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当时很多人连一夫一妻都没做到,而且包办婚姻,缺乏自由,所以要废除。还有,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包括寡妇当时也没有婚姻自由,不能随便改嫁的,所以,禁止这样一类不当行为,也禁止任何人借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婚姻法》公布之后,受到了广大妇女的欢迎,使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就是第一个法律。当然后来由于对法治问题的认识,中国法治建设也遇到了一些曲折,特别是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曾经有一段时间认为,人治方便,法治麻烦,所以要人治不要法治,但是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个国家必须有法治。所以,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把法治写进了宪法,然后进一步提出,我们实行依法治国这样的基本方略,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加强法治建设,特别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十八大以来,最值得称道的就是2014年10月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回顾历史,我们党历史上开过很多次中央全会,但是,专门把法治建设作为专门议题的还就是这次中央全会,可见它的分量,也就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七、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来建设,这样的人民群众应该是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所以,治国理政就要着眼于把最大多数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各个方面都坚持爱国统一战线,而且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解决民族问题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不断地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帮助和推动各个民族地区不断地迅速地发展。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我们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人民政协这样一个重要的机构和平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政治协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着眼于团结人、凝聚人心,都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我们的政策,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八、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正确的国际战略,为中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发展要靠自己。但是,有一个环境问题。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之下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另外,中国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所以,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对中国的发展就至关紧要。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不断地制定或者调整我们的对外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遇到过很多复杂的挑战,也遇到过一系列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是总体上,中国外交的成就是可圈可点的。比如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因为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中国是发起国之一,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董必武还参加了中国政府的代表团,前往美国旧金山,起草了联合国宪章,然后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曾经讲过,中国代表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1949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台湾地区还占据着联合国的席位,所以,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中美关系也是经过了一番曲折之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世界的主题发生转换,世界的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和平与发展。过去曾经认为,世界的主题曾经是战争与革命,但是,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我们确定已经是和平与发展,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时代主题的转换,抓紧建设好自己。我们制定了正确的国际战略,正确处理好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包括当年苏联东欧剧变之后,我们的国际环境曾经一度非常严峻,但是,我们坚持正确的国际战略,足以化险为机,不仅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而且还进一步改善了与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呼吁国际社会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先后100多次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理念很快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样的概念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清楚。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类日益全球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更加密切的关系。所以,每个国家既要考虑自己的发展,也要兼顾到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利益,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寻求共同发展。比如说气候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就能保证气候好转的。污染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性的问题。还有现在很多跨国犯罪问题也需要大家合作来共同对付。所以,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就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也就是说,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正式决议。后来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上通过的两个决议当中也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的外交战略就是要朝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按照这样的理念,正确处理好国际关系,就能为我们赢得更好的发展条件。

  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宪法和党章都规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里面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在很多对国内外的讲课当中,都讲到一个道理,中国现在有14亿人口,如果这14亿人没有任何方式把他们凝聚起来,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但是,如果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就会发挥非常大的改天换地的作用。

  谁来凝聚呢?就是中国共产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有党员多少呢?9059万名党员,我算了一下,平均每15个中国人就有一个党员。想一想,如果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而且党员又都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够产生多大的作用!什么困难我们不能克服?都能克服。但是如果党万一犯了错误,失去了先进性,而且党员队伍也出现了严重问题,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你想一想,会带来多大的后果!所以,在中国,把我们党建设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对中国的发展至关紧要。

  当年黄炎培先生就讲过一个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历史周期律是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道路,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回答的一样,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来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来通过民主、法治这样的道路,领导和管理好国家,同时又接受人民的监督。我们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果没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整个中国很可能就会出现一片乱象,就会出现大麻烦,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与改善党的领导相统一的。党怎么领导呢?党要领导,就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使我们自己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走在世界潮流的前列。因此,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过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八大的时候又进一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进一步开展了反腐败斗争。腐败这个词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还真没有用过,因为这个腐败的词,分量是很重的。但是改革开放的时候,面对出现的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现象,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在十二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腐败”这样的概念。从那之后,我们不断开展反腐败斗争,尤其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一些做法,不断地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的五年之间,根据当时中纪委公布的数据,一共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个人,其中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有43个人,中纪委委员有9个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这是正式公布的数字。由此可见我们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而且,还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一共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反腐败斗争的成绩,我们大家都是高度肯定的。十九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继续深入推进。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十、坚持赶上和引领时代,不断发展和建设新型的中华文明,提高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文明水准

  从鸦片战争以来,再进一步往前回溯,从当年明清时代,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清中期和晚期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潮流了,所以,没有赶上时代,使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越来越趋于落后,越来越趋于腐朽,在外国的坚船利炮之下不堪一击。这是非常沉痛的教训。所以,回顾历史,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打开国门,加强联系,吸收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用之于我们自己的发展。

  早在1956年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就提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口号。当时国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里面的方针是什么?八个字“重点发展、迎头赶上”,赶上什么?就是赶上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水平。为了赶上,提出了13个方面、57项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并确定了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项目和课题。后来又紧跟着制定了《1963—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总方针是自力更生、迎头赶上。为什么突出自力更生呢?因为当时中苏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我们必须也只能自力更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我们要迎头赶上,像“两弹一星”这些成果我们大家很熟悉,这些成果其实就是当年制定的这个发展规划里面列进去的。所以,按照这样的方针和规划,我们才取得突破的。

  改革开放以后进一步要求赶上时代,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赶上时代,为什么要赶上呢?有一度对外封闭,我们落后了,所以,不能再落后了,必须赶上,所以,从经济、文化和其他各方面,全面努力。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我们该拿过来就拿过来。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我们不说别的,就是一些常用的词汇,共和国这个词哪来的?外国学来的。政党哪来的?从外国学来的。民主、法治、人权、体制,哪学来的?外国学来的。五年计划,苏联学来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市场经济,哪学来的?从国外学来的。当然,我们的学是有讲究的,有原则的。比如市场经济,西方国家搞市场经济,但是他们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但是,我们学市场经济,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所以,我们所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了,我们又创新了,又发展了。gdp,哪学来的?外国学来的。但是,我们又要求科学对待gdp。这些年来我们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国家软实力、互联网,这些概念也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引进来,不是全搬照搬,而是有选择、有原则。先进的文明,学习。落后的糟粕,我们排除。所以,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归根到底,我们就是要赶上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不仅赶上,而且在一些方面,一定时候,还要真正起引领作用。落实到我们自己,就要全面提高我们整个国家的文明水准,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文明水准。所以,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赶上时代。

  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者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布局是什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建设的后面还有一个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所以,所有这些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新型的中华文明,不断提高中华文明的水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