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网址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九游网址

时间:2019-10-14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陶良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刻把握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紧扣时代命题,坚持开拓创新,充分体现了新思想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的理论特质,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伟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从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来深刻把握,切实增强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蕴科学性,是体系严密的科学理论

  一种思想要想成为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具备思想渊源、哲学基础、主题主线、主要内容、理论地位、现实价值6个基本要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眼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律,做出了系统的理论设计,具有严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内在逻辑,蕴含一种新的科学话语体系。

  深厚的理论渊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形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伟大实践,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既有对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扬弃和吸收,更有习近平总书记多岗位、多层次领导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实的哲学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方法论。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从自然辩证法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方法论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和谐共生的辩证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鲜明的主题主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性地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结合起来,明确将生态效益、生态资本和生态规律置于首位,指出生态优先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前提条件,绿色发展是生态优先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主线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生态文明思想与建设实践的全过程,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丰富的内容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深刻阐述了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和世界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共赢全球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遵循。

  深远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新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理论突破性、长期指导性,明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世界意义,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蕴指导性,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所谓理论掌握群众,就是指科学理论为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武器、方案和价值追求,在实践中自觉做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而使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性要经过“五个环节”来实现。首要环节是转化为思想自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先就是要深入学习,真正走心、走深、走实,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全党上下一致行动,让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成为社会共识。第二个环节是转化为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理论发挥作用,必须要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生态文明领域的具体方针政策,就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四个方面”和全国生态环保大会“六大任务”的具体部署中,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任务书,明确了主攻方向。第三个环节是转化为法律法规。党的主张、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主张、国家意志,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贯彻和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转化国家法律。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生态文明历史性地写入宪法,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从法律上进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真正使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第四个环节是转化为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第五个环节是转化为路径举措。全国各地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众多模式、路径,比如,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上海市生活垃圾“四分类”,山东省分阶段提高排放标准促进造纸行业升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州路径等等,为全国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性已被“五个前所未有”的成功实践反复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显著,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五个前所未有”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导性。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人们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法律层面来看,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和新环保法,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提供了法律支撑。从产业机构调整来看,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13年至2017年,全国累计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水泥产能2.3亿吨,关停煤电机组1500万千瓦。改革举措频度之密前所未有。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和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2018年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18.6万件,罚款数额152.8亿元,同比增长32%,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前2014年的4.8倍。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3%。全国地表水优良(i-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7年的67.9%提高到71%,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从8.3%下降到6.7%,降低1.6个百分点。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蕴实践性,是知行合一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更是知行合一的实践的理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通过各种学习宣传教育形式,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准确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站位,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着力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下功夫。当前,大气、水、土壤、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必须克难攻坚、啃下硬骨头。始终坚定不移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点面结合,求真务实,既抓宏观,又抓微观,更多运用好市场经济和技术的手段,重点聚焦打好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七大战役,坚决避免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确保环境治理、环境质量改善是没有水分的,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的。

  着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下功夫。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基本途径和方式。要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确立绿色发展战略和规划,形成全国绿色空间格局;大力推进生产绿色化发展,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等市场机制,集聚绿色技术创新资源,推动企业研发绿色技术,持续推动化解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完善绿色产品推广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着力在完善生态环保政策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山论”。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发展资源,市场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法宝。要建立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环保预算稳步增长机制。发挥好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发展领域的市场化机制。要创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对主体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考核与有关财政专项资金挂钩的奖惩机制。推进用能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要培育壮大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快碳金融创新步伐,采取政府奖励、增信等方式,支持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业务。

  着力在压实生态环保责任上下功夫。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督促地方党委和政府、排污单位落实责任,引导公民参与环保,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要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落实排污者生态环境责任。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必须承担起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成本,实施“严惩重罚”,推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与责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动生态环保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引导群众践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参与生态环保监督,形成人人参与的强大合力。(陶良虎)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