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网址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科学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点和路径-九游网址

时间:2019-09-18   来源:经济日报

  提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我们要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把握高质量发展渐进性、系统性的重要特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特别是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变化而作出的重大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其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对经济发展演变规律和质量效益的认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从早期更多使用“效益”或“效率”来表示对经济发展质量的追求,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逐步扩大到制度体系、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中国当前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强调,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这一论断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与手段。以经济学术语来表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地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发展,在具体经济形态上就是一个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供给体系。

  一是供给体系的质量高。供给体系包括从要素投入、中间品投入到最终产出三个环节。供给体系的三个环节质量紧密相关。供给体系的质量高就是指三个环节的质量都要高。要素投入质量高是指投入到供给体系中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能源资源以及数据、信息等要素的质量高,表现在劳动力素质高,生产资料的自动化、数据化、信息化程度高,能源资源绿色化程度高,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高,以及信息数据资源的规模大、质量和价值高等方面。中间品投入质量高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质量、精度等能够很好地满足生产需要,这就要求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能够形成一个有效协同、相互支撑的供应链体系。最终产出质量高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是指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高品位需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在具体产出形态层面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高性能;在产业层面表现为合理化、高级化的产业结构。

  二是供给体系的效率高。从静态看,供给体系的效率高表现在技术效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统一。技术效率决定了在给定资源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在资源稀缺的现实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高效、集约地发挥现有资源要素潜力,实现各类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最大化,资本效率、人力资源效率等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经济效益则更加强调资源配置与组合的合理性,代表了配置效率和分配合理的程度。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使各类要素边际生产率达到最高,各类要素的边际报酬达到最高。从动态看,供给体系的效率高还表现在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而成为经济发展持续强劲的动力来源,也就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更加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增长动力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不断提高。从这一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过程也是推动产出效率提升的过程,动力转换和效率提升是统一的。

  三是供给体系的稳定性高。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应体现在供给体系保持一个相对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从时间维度看,高稳定性短期表现为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中长期则表现为产出的可持续性强。从空间维度看,稳定性高既要求经济体系自身的健康稳健,也要求经济体系与社会、环境相协调。同时,经济发展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发展机会,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在资源环境方面,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简而言之,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高就是经济运行平稳、重大风险可控、资源环境可承载、发展成果共享。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稳定性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只有同时具备这些特征,且这些特征彼此互恰互为支撑而不是相互冲突时,才称得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渐进性、系统性的发展过程

  总结既往国内外发展经验,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与发展质量相关的一些方面,如产品和服务质量、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环境质量、收入分配等在一定时点会发生趋势性变化。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质量不断提升,产出质量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率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趋势性变化并非自然而然发生,其中既有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制度政策努力推动的结果。

  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主要质量指标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呈现出以下典型特征:一是渐进性。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缓慢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小变为大变、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素、产品和产业质量,产出效率,经济增长动力,以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均出现了渐进性变化。产出质量的提升通常从微观要素质量的提高发端,继而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同时微观要素使用效率、宏观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并为产出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高质量发展的渐进性也是需求层次渐次提升的结果,供给的高质量不能脱离满足需求这一根本目的而孤立存在,需要首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再向满足高层次需求转变。二是系统性。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方位、系统性的变化过程,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既是前提也是结果。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供给和需求两端、投入和产出两方面、微观和宏观各领域等都发生了系统性变化。这既包括供给端的产业结构优化,也包括需求端的消费升级换挡;既包括投入端的劳动、资本等要素和中间投入品质量的提高,也包括产出端产品质量性能的提升;既包括微观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也包括宏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既包括短期增长动力转换,也包括长期发展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还需要看到的是,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既是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转向质的提升的客观必然规律,也是政策发力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的结果。二者共同作用,从而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三者相互依托,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总的来看,推动三大变革的核心是改善要素质量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一,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动质量变革。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就是要推动理念、目标、制度以及具体领域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要素投入质量、中间品投入质量和最终产出质量三个环节着手推动质量变革。

  一是提升要素投入质量。要素投入是基础,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中间品投入质量和最终产出的质量情况。从劳动力要素看,健康状况、受教育年限、技能水平等越高的劳动力投入,往往产出质量也就越高。从资本要素看,不同水准的厂房、机器设备的产出质量也会有明显差异。从技术要素看,采用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工艺也有助于提升产出质量。可以说,要素投入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出的质量情况,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出发点。同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要素质量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要素质量提高对生产率提高也有溢出效应。

  二是提升中间品投入质量。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构成了各行各业的产业链形态,每一个链条上的产品质量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出的质量,关键环节的中间品投入甚至可以直接决定最终产出能否生产和生产的质量。我国已深度嵌入到全球产业链当中,但在关键环节的中间品上仍屡屡出现卡脖子现象。因而,提升中间品投入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关键,要求构建起中高端的产业结构,并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配套体系。

  三是提升最终产出质量。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是供给体系质量高的核心和落脚点。最终产品和服务质量关系到居民消费质量,也关系到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通过调整质量标准体系、推进质量品牌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更好推动供给体系质量提升。

  第二,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推动效率变革。

  提高产出效率是经济学的永恒主题。推动效率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来拉动。全要素生产率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的“余值”贡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要大力推进效率变革,不断提升技术效率和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一是提升技术效率。技术效率对应的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技术效率就是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推进,意味着同样规模的投入所能引致的最大产出增加。从经济发展的本质上讲,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最重要的内涵,在全要素生产率中也应该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其突破了原有能力界限,达到新的更高水平。推动技术效率提升,持续增大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打破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要素配置效率影响的是实际产出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距离。如果只有技术效率的提升,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话,实际产出就会距离生产可能性边界较远,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就不能全部释放。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推动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改善要素配置,都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显著。此外,影响要素配置效率的其他因素包括制度、管理等。良好的制度与高水平的管理亦能够提供有效的激励,从而提高要素的供给和使用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改革为重点推动动力变革。

  经济发展动力从深层次看,一种是在既定技术水平下扩大现有资源和要素投入与产出驱动,是在原有路径上的外延扩张。另一种则是通过技术与制度创新扩大资源范围、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和创造新的产出来驱动,是经济的结构性变化。经济发展动力的变革,由主要依靠前一种动力转向主要依靠后一种动力,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

  其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没有技术创新,随着资源稀缺性上升和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经济发展将陷入停顿。通过技术创新,能扩大可利用的资源范围,打破资源瓶颈约束;提高资源和要素的使用效率,以更少的投入创造更大的产出;为要素在更大空间上配置组合提供了技术基础;创造新的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牵引和满足需求;解决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效应问题,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说,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方方面面都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因而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

  其二,制度创新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制度变迁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维度,合理的制度安排能不断提高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比如,合理的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安排等,有助于推动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改善要素配置效率,有利于经济高效发展;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可以加快推进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创新发展;科学的资源环境管理和生态文明制度等,可以推动资源环境改善,提升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更多功夫,从而更好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