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游网址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中国谋划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九游网址

时间:2020-08-05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韩洁、刘开雄

  近段时间,从企业家座谈会到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国谋划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广泛关注。海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各路智库机构纷纷解读,同时也引起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热议。

  中央在此时提出“国内大循环”有何深意?新发展格局将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为探究个中内涵,“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权威人士和专家。

  “国内大循环”是否是个孤立的概念?

  多位权威人士表示:肯定不是!

  很多专家指出,从这个概念不断清晰、完善、深入的时间线上,可以看出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全局性战略: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信号。

  在当下关键时间节点上,中国正在谋划的是一个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是主动而为还是被动选择?

  有观点认为,中国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逼迫的被动应对。

  事实如何?

  近期中央多次提到新发展格局,一个明显信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正加速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驱动为主。

  “加速”一词,意味着转型并非临时起意、无奈之举,而是主动作为、长期谋划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外贸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等缺陷也逐渐显露。

  事实上,自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就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向扩大内需,20多年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转型。近几年,中国已经形成了内需拉动型经济,顺差相对gdp之比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有数年超过100%。

  时至今日,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经济已进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国家经贸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

  中央正是根据我国长远发展战略,同时观照国际形势变化,提出了应对当下并前瞻未来的理性之举。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中央谋划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反映,是中国经济“育新机、开新局”并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动战略选择。

  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要闭门造车?

  “中国要停止开放”“中国发展将向内转”……近来,一些海内外舆论的解读,隐藏着担忧与怀疑:中国是否会停下改革开放的脚步,关起门来封闭运行?

  “这是一种严重误读。”权威人士表示。

  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已经针对上述疑虑旗帜鲜明地给予回应: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经济活动从来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个动态、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早已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即便是当前疫情严重阻碍了全球经贸活动,中国要扩大内需仍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和畅通。

  因此,中国是在开放环境下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绝对不能把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不是要闭关锁国、主动脱钩,而是要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特别是要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走向制度型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说。

  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市场,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的经济活力和发展余地、空间还非常大。

  在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看来,国内大循环的真谛是“开放”。通过释放国内经济和消费潜力,结合保护知识产权、改善营商环境、减少准入限制,吸引跨国企业把产业链、工厂、店面继续留在中国,分享中国消费市场的蛋糕。

  形势越困难,越要扩大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两个循环畅通互动,经济运行才能“气血充盈”。

  “双循环”将如何运行?动能在哪里?

  其一,中国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管涛说,在上半年我国本土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率先复苏的基础上,要趁势而上更好发挥国内产业门类齐全、市场潜力广阔的优势,稳住企业和就业基本盘,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

  其二,根本途径还是深化改革。

  要看到,扩大内需还存在不少短板,如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仍有不少障碍,商品物流成本过高,企业融资难题犹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有待深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是对过去政策的简单重复。”魏建国说,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供需梗阻,在提高供给质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

  其三,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

  疫情之下,我国上半年不仅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巴斯夫、宝马、大众集团等众多企业持续扩大在华投资……这些进一步印证,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未来,我国要建构的不是简单、无条件开放的体系,而是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

  其四,要保持定力,苦练内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古人云:“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对智者而言,危机中往往孕育机会。

  邢自强认为,中国经济的优势在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还有很大挖掘潜力;再比如,破解发展不平衡,中国打造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孕育着巨大发展空间。

  总之,面向未来,挑战不小,但空间很大,希望也很大。需要沉心、静气,保持定力与进取。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这一新发展格局时,提到了“持久战”一词。多位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被提到了中长期战略高度。

网站地图